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乡村振兴带来“耕读文明”

2021-07-14 16:41:39   编辑:dangjian   访问:

【内容导读】 这些年,各地政府部门,数字企业等为数字乡村建设投入了各类资源要素,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城乡数字鸿沟

这些年,各地政府部门,数字企业等为数字乡村建设投入了各类资源要素,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城乡数字鸿沟较大,数字乡村建设地区不平衡,要素支撑较弱,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依然不少,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何在数字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当前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看,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既需要战略谋划,更需要精准施策,对症发力。

第一,要加强各层级规划的全面衔乡村振兴接,把数字乡村建设全面融入相关规划中,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是首要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衔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既有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相关规划和文件基础上,可考虑制定数字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及可实施细则,做到与顶层设计的有效衔接,与不同区域发展的协同配套,确保数字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为建设数字乡村筑牢基础,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亟待解决标准化这个难题,近年来,我国数字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后出台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为推乡村振兴动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三,要发力农村“新基建”,提升数字乡村振兴效能,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应着力提升农村“新基建”发展速度,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引入信息化主流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筑牢数字乡村的发展基础。

传统农业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价值观念,科学思维及艺术传统,大都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例如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这也是农业生活的反映,乡土中国的文化景观皆来自农耕文化。

数字乡村流淌千年的耕读文明上游,到宋代汇聚成洪流,随着唐代中后期士族门阀瓦解,以及宋代社会的大发展大变革,在文化方面出现三大新形式:一是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二是教育发达,文化普及,以农民为主的广大民众有学习知识的热情和条件,三是大量落榜考生未能科举入仕,沉淀在农村家乡,以新面貌继续务农,因而,边耕边读成为常态,耕读二字联合,作为专词在宋代应运而生。

耕读文明源远流长,由零星的隐士行为发展成士人行为,再扩展为普通的农家行为,从特殊现象到普遍的人生信条,生活模式,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对农家而言,读书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对士人而言,耕读不仅是科举必须,也是生活乐事。

【森普,乡村振兴引领者】以党建引领,打造集农业,农机,土地,网格,电商,基层治理,养老,环保,政务,生活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解决方案,9大平台,200多项功能,100多成功案例,咨询:400-677-0389 https://xz.simpr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