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何以基层落地坚持农业农村发展

2021-08-16 17:46:34   编辑:dangjian   访问:

【内容导读】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站在农民的立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无疑必须具有党的宗旨这个大局观,因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农民的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站在农民的立场。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无疑必须具有党的宗旨这个大局观,因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农民的利益,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这也是乡村振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生命线,回顾历史,曾经的农民负担使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出现一段时期的对立,到新世纪第一个一号文件出台时,农民立即欢欣鼓舞,由衷感谢党和政府,对党的拥护是发自内心的。

政策一般来说是针对全局性,普遍性的问题而制订的,不可能包罗万象,即使再伟大的理论,解决的也往往只是一般性的问题,如何运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探索,在实际工作中绝非可以一切照搬本本来简单地抄作业,数字乡村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差异性大,呈现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不可能一个目标,一个模式齐步走,要因地制宜,甚至因户制宜,因人制宜,不能刻板地“一刀切”。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公平优先,如果是效率优先,就很难想象会花这么大力气来扶贫,把钱投向偏僻而贫困的落后地区,从政治上考虑就是民心工程,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让党和人民群众永远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需要把好事做好,而实现公平的前提条件就是让政策的执行得到人民群众公认,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尊重农民意愿进行民主决策,需要上上下下反复协商,表面上效乡村振兴率很低,但程序正义保障了决策结果的正义,带来社会的公信力也使执行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开展了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探索,农业农村基础地位得以确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农村改革打破发展坚冰,激发了农民积极性,提升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和资源要素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发展相对滞后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乡村振兴民补贴,开展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乡村发展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但由于长期重城轻乡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中西部和偏远地区农村发展仍然缓慢。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有效供给能力,抓好脱贫攻坚后续政策衔接配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等工作,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

【森普,乡村振兴引领者】以党建引领,打造集农业,农机,土地,网格,电商,基层治理,养老,环保,政务,生活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解决方案,9大平台,200多项功能,100多成功案例,咨询:400-677-0389 https://xz.simpr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