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启示乡村教育振兴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2021-10-21 18:27:52   编辑:dangjian   访问:

【内容导读】 耕读教育的理念肇始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农家许行首倡专业的“耕读教育”,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所说的“读而废耕,

耕读教育的理念肇始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农家许行首倡专业的“耕读教育”,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所说的“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即深刻指明了耕读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的耕读教育是乡土社会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乡村农耕劳作,家族日常生活,私塾教育三个主要内容,它们统一于乡民成长的全过程,形成了“耕读传家”的思想观念,耕读文化也成为了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一,耕读教育是乡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封建社会以“农耕”为本,将农业作为人生存的根本,数字乡村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又决定了读书考取功名成为乡民发展的首选目标,乡民以农耕保障基本生存,以求学问道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实现劳动技能提升和道德品格修养的有机统一,这是乡民在传统社会谋得发展的重要路径。

其二,耕读教育是家族繁衍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古人始终秉持“以农立国,耕读传家”的传统,通过家族藏书和聘请私塾教师对子女进行教育,将耕读教育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逐步形成了家规家训,滋养出许多书香世家,另一方面,在社会层面促进了教育的平民化,彰显了教化功能,为民众由底层向高层社会地位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后代对于家族和社会文化的认同,促进了家族的种族延续和社会稳定。

其三,耕读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方式,耕读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耕读教育体现的是对土地的依附,对时节的顺应以及对协作的依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培育良好乡风,涵养乡土情怀的重要抓手。

第一,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在推进文化惠民,提供更多更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乡村振兴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第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第三,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对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撑功能,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畅通各种自上而下,由城至乡的公共文化输送渠道,运用新媒体手段激活乡村图书馆,文化书屋,村史馆,乡村记忆馆等资源,为农民提供个性化,订单式文化服务。

【森普,乡村振兴引领者】以党建引领,打造集农业,农机,土地,网格,电商,基层治理,养老,环保,政务,生活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解决方案,9大平台,200多项功能,100多成功案例,咨询:400-677-0389 https://xz.simpr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