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把好事办实
2021-10-23 17:14:18 编辑:dangjian 访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需要“带头人”“主心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也是如此,当前,“贫困帽”摘掉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防止返贫,让日子过得更好,成了乡亲们最迫切的期盼,这也对驻村干部和工作队提出了更高要求。
广阔乡村,是锤炼本领,展现风采的舞台,在脱贫攻坚战中,从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在扶贫路上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到连续9年驻村,数字乡村用认真负责换来村民信赖信任的刘双燕,涌现出一大批奋战一线,奋斗基层的优秀驻村干部。
让驻村干部全身心投入工作,离不开健全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意见》不仅对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通信补贴,体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费等作出周到安排,同时要求以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选派工作,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保障支持,加强关心关爱,创造良好环境,才能进一步激发广大驻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担当作为。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百年非凡乡村振兴历程中汲取宝贵启示,就要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不断把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行动。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的“急难愁盼”出发,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当前,各地各部门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北京市朝阳区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着力解决市民诉求量大,涉及面广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民政系乡村振兴统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努力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山西省农信联社研究确定项目清单,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一系列立足实际,服务群众的务实举措,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森普,乡村振兴引领者】以党建引领,打造集农业,农机,土地,网格,电商,基层治理,养老,环保,政务,生活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解决方案,9大平台,200多项功能,100多成功案例,咨询:400-677-0389 https://xz.simpro.cn/。